2007.0823更新
今天在BABYHOME看到一位大家推薦的駐站醫師,先記錄下來,再來帶誠誠去健康問診一番

經歷:

林口長庚兒童醫院主治醫師

桃園聖保祿醫院小兒科主任

中壢宏其婦幼醫院小兒科主任

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專科醫師

中華民國兒童胸腔科醫學會專科醫師

中華民國感染科醫學會會員

現任
愛林診所院長

院址: 台北市士林區後港街210號1F
網址: http://www.ilinfamily.com.tw/
門診專線: (02)2883-6881



朱醫師 於每週二下午駐站回答小兒科相關問題,僅針對小兒科相關問題予以回答,離題的發言將無法提供諮詢服務。
幼兒相關問題煩請提供 年齡身高體重三項 寶寶資料。

特別說明:線上諮詢服務可能無法提供詳盡的回答,
有任何的疾病,應向醫師當面求診






DEAR ALL
 
很受用的一篇文章
的確孩子生病時要待孩子看哪一科的醫生是很困擾的
之前有一段時間在長庚看,發現那個醫生也沒有狠細心在跟家長溝通
我說話說到一半會被打斷
 
誠誠的身體我很擔心
很想讓他健健康康.快快樂樂的上學、玩耍、吃飯、睡覺
 
有沒有你的朋友,可以推薦什麼樣的醫院或小兒醫生很不錯的
我想帶誠去全身好好檢查一番~
他最近常咳嗽、頭暈、鼻涕黃、偶爾肚子痛、即使前一天早睡,早上總是感覺睡不飽的感覺
吃了2輪西藥只改善一些,現在改吃中藥
 
中要還是持續吃,因為調體質補氣
但是也想帶給西醫全身健康檢查一番
 
若週邊有不錯的醫生或醫院的~再請踴躍提供~~感激不盡ㄋ~
 
謝謝各位

蘋果麻



轉貼分享的文章如下:

心肝寶貝生病時,焦急的父母常不知所措,《康健》為你請教專家,提供就醫指引。


文/李怡嬅

12
歲的敏敏常覺得頭痛、愛睏,老是賴在床上不去上學。媽媽帶她看一般兒科內科醫生,醫生沒有仔細檢查評估,就認為身體不適是孩子偷懶的藉口。媽媽也持同樣看法,所以沒放在心上。沒想到敏敏易倦、嗜睡的情形愈來愈嚴重,媽媽才趕緊帶她去看小兒神經科。經核磁共振檢查,發現她長了腦瘤,並非裝生病。

5
歲的彥明咳嗽不止,媽媽以為是感冒,帶他看耳鼻喉科。吃完藥後雖緩減了症狀,但三天後又開始咳。
媽媽認為孩子只是身體不好,容易感冒,因此只要小孩一咳嗽,就帶去同一家診所,反覆治療持續一年仍未改善。後來經過朋友介紹,轉到小兒過敏科就醫,發現小孩原來有氣喘。醫生對症下藥後,才控制住。

小孩生病時,該帶去看哪科?選哪位醫生?是許多家長心中共同的疑問。

然而現代醫療系統分科愈趨專業精細,兒科專科下又細分新生兒、小兒心臟、小兒感染、小兒泌尿等次專科,加上沒有第一線基層醫師( 家庭 醫師)導航,只能由家長自行判斷。但醫療的專業是一堵高牆,民眾很難輕易跨越。「孩子生病時,我已經很焦急,看到那麼多科別,我更加迷惘,」有二個小孩的 小姐認為要明確掛對科別,對家長是很大的考驗。

另個難題是孩子可能還在牙牙學語、或表達不夠清楚,線索薄弱的情形下,父母通常只能憑小朋友表現出來的症狀求醫,風險很大。譬如,小孩一有咳嗽、發燒就認為是上呼吸道感染,只做局部治療,減緩症狀,但其實小朋友可能罹患氣喘、過敏或其他胸腔、肺部疾病。長期治標不治本,輕度氣喘兒可能惡化成重度氣喘病患,生活品質大受影響。

兒科醫師是第一線導航

在茫茫醫海中,如何找對醫生、看對科?多位小兒科醫師異口同聲回答,短期來說,若不確定孩子生的是什麼病,先看一般兒科,如有必要,再由他們轉診給次專科醫師,減少看錯科的機率。

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林奏延建議,6歲以下的小孩若受到感染,容易產生其他併發症,例如肺炎、膿胸,況且,小兒發燒不只感冒,可能是尿路感染、胸膜炎、川崎病、熱性疹等,甚或白血病、淋巴瘤、紅斑性狼瘡,「一定要全身性的來看,而非局部性的治療,」因此最好先找兒科醫師。

此外,用藥也是大學問。

小兒用藥,尤其是嬰幼兒,必須依他們的體重來計算藥劑量,絕對不是「大人的一半或四分之一」。台大醫院新生兒科醫師周弘傑,曾遇過小病患吃了感冒藥後,全身不停微顫。「我一看就知道是藥劑量過多導致的,」果然停藥後症狀就消失。

至於長期而言,建議為孩子找一個值得信賴、容易親近的 家庭 醫師,他能提供醫療保健的諮詢與照護。好的 家庭 醫師最好有合格的兒科專科執照、願意花時間與家長溝通、解釋病情、而且有耐心、有愛心、不會亂開藥(非慢性疾病,通常不會給超過4顆藥)、也不會推銷保健食品。

就醫自保原則

除了選對醫生,父母也要掌握聰明就醫原則,才能獲得理想的醫療服務。

1.
成為醫生與孩子間的橋樑:仔細詢問、並觀察孩子不舒服的症狀,並且清楚、詳細的告訴醫生。

聰明的家長還會做筆記,把小孩幾點幾分有哪些異常,在症狀出現前,曾做過哪些事、吃過什麼食物或藥物、症狀持續多久等等,記錄下來,提供醫生參考。

此外,不要抱著考醫生的心態,隱瞞孩子的病情。長庚兒童醫院內科部主任黃璟隆觀察,有些家長會隱瞞實情,故意考醫生,想看看醫生的能力如何,「這是大錯特錯的心態,」他加重語氣說,家長提供的線索愈完整,愈能幫助醫生下正確判斷。

2.
多提問:對於病情有任何疑問,都要開口問。包括孩子生病的原因、如何預防、日常生活中如何保健等等。

例如孩子若有氣喘,要知道過敏原是什麼,才能有效預防。

父母也可以做小抄,把自己的疑問一一條列,不但不會漏問問題,還能把握看診時間,充分表達需求。

3.
藥物方面:美國「健康照護研究與品質機構」(AHRQ)建議家長,要確定每位醫生知道孩子服過的藥物,包括處方藥、藥房買的成藥,以及草藥或維他命等營養補充品;並且確認醫生知道你孩子的用藥史、體重、對藥物的任何過敏或不良反應;拿到藥物時,最好詢問為什麼要吃這個藥、該怎麼吃、吃多久、可能有什麼副作用、一旦有副作用該怎麼辦、以及孩子不可以吃什麼食物、飲料,或不可從事什麼活動?

4.
邀請一位親人或朋友陪伴你帶孩子一同就醫。

他最好是平時照顧小孩、或了解小孩健康情形的人,如家裡的長輩或保姆。

5.
就醫後,持續觀察、紀錄:觀察孩子服藥後的反應,有沒有好轉或惡化,對藥物有無不良反應,並且記錄下來,供下次就醫的參考。

6.
尋求第二意見

萬芳醫院小兒部主任郭雲鼎建議,如果同一個醫生,看了兩次還沒好,且沒有給明確的解釋,建議家長換另一個醫生看,尋求第二意見。

而第二個醫師的專業程度,應起碼不低於第一個醫師。例如先在一般兒科看過病,再來就應針對診斷結果,找次專科醫師看病,詢問另一個專業意見。

7.
充實醫療資訊

幾乎所有的兒科醫師都認為,多讀醫藥健康相關書刊雜誌報導,蒐集相關資料,是父母很重要的功課。

至於該如何判斷資訊的可靠性,馬偕醫院小兒遺傳科主任林炫沛曾為文建議,至少要清楚作者的專業背景及學經歷。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醫師姚宗杰則認為,若對某些報導或說法感到懷疑時,可以跟熟識的醫生討論,以解答疑惑。

或者直接徵詢醫生手邊有無相關文獻可看。在國外,醫生甚至會主動找資料給家長讀。陳媽媽十年前旅居澳洲時,帶幼兒看病,醫生翻箱倒櫃找文章給她閱讀,「讀完後,我才知道感冒分成病毒和細菌感染兩種,當小孩流黃鼻涕時表示病菌感染,才需吃抗生素,」她也感嘆,回台灣後,就再也沒有遇過這種會跟病家溝通醫學常識的醫生。

孩子的健康是家長一生的功課。正如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在《用心聆聽》中所言:醫生有優劣,治療效果因而有差異,因此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,病人(家屬)也要有足夠的知識背景,去做明智的判斷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mvsj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